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盛夏,行走贵州,一幅“以绿为底、以水为脉”的水墨画卷,徐徐铺展——以南,流域面积6.04万平方公里的珠江流域蜿蜒流淌,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4大水系奔腾不息;
以北,流域面积11.58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浩浩荡荡,乌江、沅江、牛栏江横江、赤水河綦江4大水系汹涌澎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大水系、4696条河流,从深山向乡野、城市蔓延,把黔贵大地连成一条耀眼的绿丝带。贵州,以天地为纸,以实干为笔,着力治水、兴水、用水,做好“水文章”,清水绿岸正成为贵州人民的生态福祉,守护一泓碧水,也成为每一位贵州人的共同追求。
水,源也;治,活也。
欲见山河千里秀,先保大地一寸土。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回望贵州治水路上的足迹,一个又一个治水保土和治水保水的蜕变故事,就是最深刻的印记。
位于乌江赤水河上中游的湄潭县,曾经因水土流失严重,被当地人称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在坚守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路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一棵棵郁郁青青的茶树在此扎根,孕育着新生命。
坐落在乌江与赤水河之间的金沙县,过去同样遭受水土流失的苦痛,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流失重大治理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监管长效机制的综合防治行动,让绿水青山绽放笑颜。
经历过严冬,才倍加珍惜春天的温暖;经历过黑暗,才倍加珍惜光明的可贵。
一直以来,贵州都深知绿水青山的来之不易,于是,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治水步伐”从未停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减轻建设单位负担,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约束作用。
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矿山整治修复等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升治理成效,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提高治理成效;
出台《贵州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连续5年开展省对市、市对县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使各级政府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不断压紧压实。
……
一项又一项治水政策,一个又一个绿色行动,都彰显出贵州加速构建绿色生态,守护好一湖碧水的决心。
数据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从2011年的5.5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2年的4.57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68.63%提升到2022年的74.03%,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随着贵州水资源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一条条河流在大山间奏响了一曲动听的“生态之歌”——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分水岭地带,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屹立于此。
观察贵州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最直观的是水利建设。
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受特殊地形地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蓄水保水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工程性缺水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短板如何补?
“取长补短!”
贵州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立足这一优势,贵州瞄准了前行的风向标——水利建设。
思——统筹建设以“一核四区”为整体布局的水网,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大型水库建设和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切实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干——推进水源工程和配套管网同步建设,加强水网连通工程建设,完善水网“纲、目、结”,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抓——强化政策落实,健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构建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提升水利工程运营管理水平。
与行动交相呼应的,是一幅幅兴水利民、润泽一方的幸福画卷。
在毕节市,现代水利工程试点区的建设,组建管水员队伍、确保管水资金保障、健全管水制度,着力打通了供水“最后一公里”;在印江自治县,一座波光粼粼的清渡河水库,为当地2万多人饮水和2万亩农田灌溉提供充足保障;在都匀市,随着全省首个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的开工,一个“一抹夕阳落江边,秋水依依映长天”的水生态宜居和谐美好城市初现雏形。
全国6个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试点省份之一、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大中型水库进入国家规划数量和项目开工数量均居全国之首……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擦亮了贵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底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百里画廊,乌江之源;化屋村,百里画廊美丽乡村,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在此交汇。
乌江,贵州省第一大河,也是贵州的“母亲河”,承载着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见证着贵州人与水的故事。
过去,沿岸不少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荒种粮、网箱养鱼、驾船捕鱼、污水直排……乌江水质一度变差,天蓝、地绿、水净,成了贵州人民的迫切愿望。
对于化屋人而言,一池碧水更是寤寐求之。
这些年,化屋村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转变发展思路,在水里“游”出了一条致富路——生态旅游。
化屋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好水土流失和污染治理,相继实施了坡改梯、退耕还林等综合治理工程。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旅游,倾力打造了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线路,山水人文资源在此聚合、相得益彰。
如今,乌江岸边,山峦苍翠,民宿星星点点。远处,一条全程37公里的“水上黄金旅游新线路”吸引着大量游客的到来。
水清了,人也乐了。村民杨龙站在自家“山水云间”的民宿前热情地招揽着来往的游客;村民赵玉学望着成功注册的“赵玉学黄粑”商标,笑得合不拢嘴;村民龙永琴开着景区游船平稳航行,满脸自豪。
从“悬崖下的贫困村”到“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村的变迁是一个生动缩影,照见了新时代贵州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坚实步伐。
近年来,贵州掀起“铁腕”治污风暴,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大力整治沿岸磷化工污染,持续推动生态修复、打造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水经济发展的含金量持续提升,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遵义乌江寨,依托乌江而建,布局了集观光、休闲、度假、康养、会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业态,一改过去的观光型旅游景区模式,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旺;
安顺黄果树,始终厚植生态优势,共享生态价值,以河道“水长清、岸长绿、景长美”为目标,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助推水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家园;荔波小七孔,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以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积极谋划打造水域观光休闲游、水上娱乐体验游、民族特色美食游等旅游业态,逐渐形成集体验、观光、美食等于一体的多元产业化发展之路。
……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在贵州,绿水青山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根有蒂。那根蒂,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展望未来,以生态文明新面貌引领经济发展潮流、一个山风浩荡、人水和谐的魅力贵州呼之欲出。(屠琪)
上一篇 : 工业糖精?不管怎样,依旧有点好嗑!
下一篇 : 最后一页